期货日报5月10日报道;近期,市场对铜的看法出现两极分化,产业和贸易商不乐观,投行偏积极。出现这种情况也不难理解,因为我国是一个贫铜国家,铜产业在全球属于中下游,利润来源主要靠加工费,享受不到铜价上涨带来的红利。在没有强劲需求的支持下,今年铜价不断刷新前高,让相当多的实体企业感到困惑,首当其冲的是下游精铜杆加工行业和线缆行业。
电解铜尚未迎来库存拐点
加工铜杆占电解铜消费的60%,全国精铜杆有1600多万吨产能,产能利用率仅有50%,抛开铜杆行业自身的产能过剩问题,低开工率也反映需求出现了问题。铜杆行业所对应的下游是电线电缆,电缆行业一般是先接订单再组织生产,从招标到中标再到采购,加工利润被铜价上涨吃掉,所以线缆企业接订单比较犹豫。下游订单不旺,库存就会在铜杆厂积压,受此影响,电解铜的消费能力就会不足。铜冶炼厂还能往交割库交货,铜杆库存的质押途径可就没有电解铜便利了。以前下游企业订一车30吨的铜价值150万元,铜价上涨到6万/吨后则需要200万元,周转资金占用上涨了1/3,铜价上涨以及库存保值盘的损益使实体企业的现金流面临一轮又一轮压力,导致下游和贸易商都没有动力备货。
现货市场上最直观的体现是,华东电解铜现货4月平均贴水70元/吨,往年同期平均在升水约50元/吨。华北市场更是冷清,天津现货很长时间贴水300―400元/吨,河南现货也贴水300元/吨,而去年4月天津现货升水一度达到了450元/吨。电解铜市场价远低于铜杆厂年初签的长单,长单的执行竟变成了劣势。另外,国内电解铜进入4月后一直没有迎来库存拐点,期货市场contango持续的时间也比较长,连贸易商也失去了做滚动套利的基础,市场上没有贸易环节的“蓄水池”,旺季不但不旺,还冷清了许多。
今年精废铜价差仍然较大
虽然从精铜消费看产业端确实不乐观,但废铜制作的低氧铜杆却是另外一番景象。全国废铜杆产能为500万吨,开工率却达到了70%。低氧铜杆的导电性和拉制性能够满足一般建筑线缆的要求,并且生产工艺近年来逐渐提高,在特殊情况下甚至能达到精铜杆的拉制级别。今年精废铜杆价差稳定在2000元/吨以上,越来越多的线缆企业只要符合订单指标要求就会使用低氧杆,甚至低氧杆也开始流入国网订单。这样来看,下游工业需求一直存在,只是精铜需求很大一部分被废铜替代了。
那么废铜的供应如何呢?自去年11月废铜进口政策放开,加之疫情得到控制为进口提供便利性,去年因疫情积压在东南亚的废铜陆续进口。今年3月废铜进口17万吨,同比增加91%,累计进口达到了2019年禁止“废七类”进口之前的水平。如此一来,今年精废铜价差较大的局面可能要保持很长一段时间,精铜消费仍然面临比较大的压力。
能源结构将发生巨大改变
不过,短期的基本却不足以主导铜价修正,铜价仍然高歌猛进,除了海外经济复苏强劲外,另一个重要原因则是我国制定了到2030年实现“碳达峰”的总体目标,在这十年里清洁能源要逐渐替代传统石化能源,风电、光伏进入密集建设期。之前有机构预测,到2025年国内清洁能源带动的年均铜需求量为55万―65万吨。加之新能源汽车消费势不可挡,新能源汽车单车用铜量是传统汽车的3―4倍,还有与之配套的充电桩建设以及城市电力网再次升级,这些都会增加铜的用量。我们或许已经站在十年风口的初期,正准备经历一场未来能源结构巨大的改变,铜以其优良的导电性,将是这个风口的主角。
总的来说,疫情后全球经济处于复苏趋势中,铜的需求不会差,但恰好今年废铜进口恢复,挤占了部分电解铜需求,这是今年电解铜消费不乐观的原因。铜价上涨将压力集中到产业的下游,尤其是精铜杆加工企业默默承受着一切。不过,或许我们已经悄然站在了一个新的风口,未来铜的需求有望迎来曙光,资本市场已经敏锐地嗅到未来的风向。